漫長的四日──《走進天堂前的最後一站》


作者:雷金納.希爾(Reginald Hill
出版日期:2009年11月27日
閱讀日期:2009年11月22日
入手方式:試讀活動(感謝遠流出版社與林小姐)

距離上一次讀「狄埃爾與巴仕可警探系列」,沒想到竟然已經二年了。猶記當時,遠流以《兒戲》(Child’s Play, 1987)作為系列中文版的第一本推出,接著在這二年內,先後出版了《地之煉》(Under World, 1988),以及從「謀殺專門店」再版重出的《骸骨與沉默》(Bones and Silence, 1990),然後,就是本書《走進天堂前的最後一站》(On Beulah Height, 1998)了。

從原本的出版年代可以發現,雖然中間跳過了幾本作品(且《兒戲》並非是系列首作),但遠流大致上還是依循順序出版的。或許作者的寫作功力,的確隨著時光流逝而日漸爐火純青,也可能是經過二年時間,我的胃口多少有所改變(有嗎?),總之,《天堂》一書帶給我的閱讀感受,比讀《兒戲》時還要愉快許多,原本碰觸不太到我笑點的角色對話(鬥嘴),那些一針見血的嘲諷暗喻,在本書中好像某個閘門全開似的,時常逗得我捧腹大笑,不禁要拍案叫絕;再加上故事本身極為流暢易讀,文學性與懸疑性十足,讓人讀來津津有味,甚至欲罷不能,不讀到最後一頁,絕不肯善罷干休。

故事以一名女孩回溯過往的筆記展開序幕,從筆記中,讀者可以迅速掌握十五年前丹恩谷女童失蹤案的大致經過。隨後鏡頭一轉,來到十五年後的現在,丹恩谷已被水淹沒成為水庫,居民皆遷移至鄰近的丹比村,在此地落地生根,逐漸忘卻十五年前的悲傷往事(當然,有些家庭永遠都無法忘懷)。不料此時卻又發生一樁女童失蹤案件,狄埃爾與巴仕可帶領部下前往村中進行搜索和調查,在為期四日的辦案過程中,兩人(與其底下的小組成員們)針對各種線索抽絲剝繭,在追尋女童下落與真兇身份的同時,也逐漸挖掘出過往事件的驚人真相。

藉由女童失蹤後的四日為界線,作者將全書分為四大章節,緩緩敘述警探們的辦案經過,並細膩描繪十五年前失去孩子的這些家庭,在十五年漫長光陰中的傷痛、迷茫與掙扎,他們的改變令人欷歔,他們的不願改變令人不捨。而因為作者相當仔細地描述不同角色間的經歷與思想,以及緊湊的情節使然,故事讀來便給人「這四天真的好漫長,發生了好多事啊」的身歷其境感受,簡直不敢相信這一切事情僅僅只經過了四天。

在受害家庭的描寫(互相責怪、自責、外遇、隱瞞秘密)之外,書中還頻頻提及旁觀者的心態,那種帶著一絲罪惡感,卻又忍不住慶幸不是自己遇上的心態,雖然殘酷,但那正是最真實的人性反應,無關道德是非。作者也提及了丹恩谷居民被迫搬離家園的痛,不過這部份著墨不深,只是擦邊而過;雖然覺得有些可惜,但若講深了也怕偏移故事焦點,再說同時處理這麼多元素(另外還有女孩心理、鄉野傳說、老年照護等等),能夠如此面面俱到,並與故事情節環環相扣,著實讓人歎服不已。

個人喜愛度:★★★★

我好喜歡巴仕可的辦案態度,那種不管再怎麼覺得事情微不足道、希望不大,也要先查過排除它的可能性的堅持,非常腳踏實地,也非常不容易做到,這才是最正確的辦案態度嘛。
◎雖然每個人都一臉嚴肅地表示遺憾,其實心裡想的卻是「謝天謝地,出事的是你們的女兒,不是我的,幸好我們沒事了。」(節錄自P.177)
◎我發現像巴仕可這種人,若不太喜歡一件事,又不想直接批評東西爛,就會說「非常有意思」。(節錄自P.199-P.200)
◎「知道」跟「認可」之間有個中間地帶,人常會迷失在其中。(節錄自P.297)
◎小狗對他們這些只有兩條腿,且必須把自己像狗肉般塞進罐子裡,才有辦法遠行的人,理都不理,大搖大擺地走了。(節錄自P.438)

【延伸閱讀】
走進天堂前的最後一站(BY elish)
雷金納希爾《走進天堂前的最後一站》:巴仕可 & 狄埃爾系列(BY 藍色雷斯里)
親情永恆,《走進天堂前的最後一站》(BY 栞)
BOOK:走進天堂前的最後一站(On Beulah Height) ☆☆☆☆(BY 總是藍)
《走進天堂前的最後一站》文學館-COSMOS_雷金納‧希爾 (BY 心戒)
給我陽光吧──《走進天堂前的最後一站》(BY Yishu)
直抵天聽的悲劇真相–雷金納‧希爾《走進天堂前的最後一站》(BY 補夢人)
《走進天堂前的最後一站》搶先試讀徵文活動(不讀會死毒舌俱樂部)
※ 內有眾家精彩試讀書評。

【相關連結】
走進天堂前的最後一站(博客來網路書店)
骸骨與沉默(博客來網路書店)
地之煉(博客來網路書店)
兒戲(博客來網路書店)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